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期间来到西安交通大学,深刻阐释了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肯定了交大西迁对于西部开发和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布局的重大贡献。总书记勉励广大师生继续弘扬西迁精神,在新时代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杰出贡献。
总书记视察交大的重要讲话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前,习近平总书记向交大师生讲到“当前防控疫情也是一个历史机遇,化危为机,重大的历史进步都是在一些重大的灾难之后”,总书记的犀利论断如长空闪电划开阴霾;“我们这个民族就是这样在艰难困苦中历练成长”,总书记的谆谆教诲犹如身侧巍巍秦岭压实众人心田;“我们的交大人、我们在西部的同志们,一定会在未来、新时代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属于我们的杰出贡献,为中华民族作出卓越的贡献”,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则为交大人充盈了无尽的精神动能。
总书记的讲话蕴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闪耀着新时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与实践智慧,深刻诠释了辩证思维和历史思维的重要性。一方面,用辩证法的思维方式看待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风险和挑战,清晰地指明了“危”与“机”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另一方面,从群众史观的立场和观点出发,鼓励交大人争做新时代的创造者,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卓越贡献。
中华民族的数千年发展历程有力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人类历史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统一的论断,交大人脚下的这片土地曾引领着中华民族无比强大地屹立在历史长河中,华夏大地也曾反复经历过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悲惨历史。回溯交大124年的历史,在危难中求担当、在发展中作贡献、在奋进中践初心,临危不惧、化危为机,与党和国家、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是一以贯之的精神底色。
交大始终与党和国家、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已经完成了两次工业革命的飞跃,清王朝还沉浸于天朝上国的美梦之中。甲午战败后,仁人志士纷纷探求新的救亡兴国之策,盛宣怀提出“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创办了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在孕育之初,就印刻了兴学强国、救国救民的基因。创办伊始就创下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诸多第一,对近代教育制度起到了垂范的作用。
抗战爆发,民族危亡,交通大学应战时需要建设小龙坎分校、九龙坡本部。烽火岁月中,交通大学应国家民族之需,大力发展急需专业,不仅使传统电机、土木、管理等学科向更高水平发展,还兴办航空、造船、电信等新专业,形成学校前所未有的“海陆空”齐备的专业格局。
解放战争时期,交通大学党组织在激烈斗争中不断壮大,从抗战胜利时的25名党员,发展到上海解放前夕的198名。学生运动声势浩大,自驾火车“护校”运动和“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成为校史中的光辉一页。地下党员穆汉祥、新青联会员史霄雯在解放前夕被害,他们“愿做地下的泥土,让人们践踏着走向光明的彼方”的铮铮誓言,深刻在交大革命传统之中。
新中国成立,中央考虑到国防、工业、科教布局的不平衡以及严峻的国际形势,决定交通大学举校内迁西安。党有所呼、国有所需,交大必有所应。一年时间,一座万人大学在古都西安东郊的麦田里拔地而起,6000余名交大师生和家属乘西迁专列,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交大人没有因迁校晚开一天学、迟开一门课、少做一个实验,秉承“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办学特色,为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躬身耕耘奉献,编订全国教学计划、推动全国教材编写、开展一流科学研究、参加工业生产自动化试点工程与三峡建设等重大项目……大树西迁,坚守一方热土,撑起一片蓝天。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百废待兴。国门外的世界已是日新月异,第三次工业革命如日方升。党和国家的发展急需高校发挥作用。1983年,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为交大的发展指明道路。5座国家重点实验室先后获批,研究生院的率先设立,为深化理论、创新应用打下坚实基础;管理学院、电信学院等的先后成立,旨在服务经济建设,追赶前沿科技;少年班的开设,双院育人模式的探索,为国家输送大批优秀人才。交大人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扬起创新的风帆。
在新时代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属于我们的杰出贡献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显现、国外右翼政客纷纷上台、中美贸易战、原油价格战、原有全球化秩序频遭冲击……
行百里者半九十,伴随“修昔底德陷阱”“中等收入陷阱”“西化分化陷阱”等挑战接踵而至,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艰苦的博弈,迎来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突如其来的重大疫情更是成为大变局的加速器、放大镜和X因素,全球经济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制度之争达到了新的高潮,意识形态斗争遇到了全新的情况。
大变局之中有一条重要的主线,便是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国人绝缘于第一次工业革命,错过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落后于第三次工业革命,历史终会眷顾奋斗者。复兴路上,两个一百年之际,呼啸而至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注定会带来新一轮的全方位变革,技术创新的周期越来越快,新技术的产业颠覆性更强,关键创新技术的产生,会给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会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起到生死攸关的影响。国际格局、经济社会、大学形态都无法置身事外,且互相起着作用。中国理应和必须在这次革命中崛起,理应是因为我们经过70余年的艰苦探索和40余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经迈得足够坚实;必须则是因为有限的机会只会眷顾奋斗者和有心人,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已经经不起再一次的错过和差错。
大学不会离开时代的洪流独善其身,中世纪宗教和王权推动了博洛尼亚大学、剑桥大学的诞生与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了洪堡大学等欧洲大学开创科研先河;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心的转移成就了北美高校的崛起,典型的就是原来毫无名气的斯坦福大学依托“硅谷模式”的崛起。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全新浪潮,中华民族欲要引领新的时代,必会催生也客观亟待新的大学形态。交大秉承总书记“为中华民族作出卓越的贡献”的千钧嘱托,绝不能只是囿于原有机制蹒跚前进。
秦岭之阴,渭水之滨,三年之期。地处西咸新区的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拔地而起,它正是贯彻创新驱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落实“一带一路”倡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平台。创新港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面向”,旨在破解产教融合瓶颈问题,探索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下大学与社会的深度融合和大学内部的深度变革。创新港聚焦国家战略目标,瞄准能源革命、互联网+、新基建,以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信息技术、航空航天、大数据、环境保护、医药健康、社会治理等重要领域为主攻方向,在理工文医四大学科板块建设的26个研究院和百余个研究所(中心),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工程实验室、高端智库等150余个省部级以上重点科研基地和一大批校企研发中心已经入驻,努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科研和文教中心。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希望和科学指导下,身处“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和西部大开发重镇的西安交大必将深入挖掘西迁精神新时代内涵,听党指挥、为国分忧,继续勇做时代的尖兵,在新时代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属于我们的杰出贡献。
原文刊发于2020年4月30日《中国教育报》第4版
报道链接:http://m.jyb.cn/rmtzgjyb/202004/t20200430_322253_wap.html